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傅雷夫婦自殺,以及傅雷夫婦自殺深層原因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傅雷和傅聰的人生經曆是怎樣的
- 傅雷是怎麽去世的?
- 傅雷的一生是怎麽樣的?最後傅雷是怎麽死的?
- 翻譯家傅雷自殺,妻子因愛追隨,墓碑上12字總結了他一生,寫的什麽?
- 傅雷的死因是什麽
- 哪兩位高貴女士在傅雷夫婦家中自殺後,做了值得銘記的事?
Q1:傅雷和傅聰的人生經曆是怎樣的
1、傅雷: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號怒庵,生於原江蘇省南匯縣下沙鄉(今上海市浦東新區航頭鎮),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重要締造者之一。
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紮克、羅曼ⷧ伏爾泰等名家著作。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紮克作品方麵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紮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其有兩子傅聰、傅敏,傅聰為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的鋼琴家,傅敏為英語教師。他的全部譯作,現經家屬編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成《傅雷譯文集》,從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現已出齊。
傅雷先生為人坦蕩,稟性剛毅。“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遭到紅衛兵抄家,又受到連續四天三夜批鬥,罰跪、戴高帽等各種形式的淩辱,被搜出所謂“反黨罪證”(一麵小鏡子和一張褪色的蔣介石舊畫報)。1966年9月3日淩晨,憤而離世,在家中吞服巨量毒藥,悲壯地走完了一生。夫人朱梅馥亦自縊身亡。
(1)早年留學:
1908年4月7日,傅雷生於中國江蘇省南匯縣傅家宅(今上海市南匯區航頭鎮王樓村五組),因出生時哭聲洪亮,長輩們便以“雷”為名,以“怒安”為字。
1912年時其父傅鵬飛因冤獄病故,由母親撫養成人。
1920年(12歲)考入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今南洋模範中學),次年考入上海徐匯公學。
1924年因批評宗教而被開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附屬中學。
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
1926年,在北伐勝利的鼓舞下,與同學姚之訓等帶頭參加反學閥運動,大同校董吳稚暉下令逮捕,母親為安全起見,強行送子回鄉。秋後考入上海持誌大學讀一年級。
1928年,傅雷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藝術理論。開始受羅曼ⷧ𑩟熱愛音樂。
(2)教學生涯:
1931年,傅雷回國任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現南京藝術學院),
任校辦公室主任,兼教美術史及法文,致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與介紹工作。次年與龐薰琹和倪貽德結成“決瀾社”。
1932年,傅雷與青梅竹馬的表妹朱梅馥結婚,朱梅馥把一切獻給了丈夫和孩子,按照他們的朋友楊絳女士的評價,朱梅馥是“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裏的漂亮夫人”、“能幹的主婦”,還是傅雷的“秘書”。抗日戰爭時期,留在上海,此後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曾發表親美言論。
1949年之後,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及書記處書記等職。傅雷學養精深,對美術及音樂理論與欣賞等方麵有很高的造詣。
(3)遭到迫害:
陷入政治旋渦:
1958年,在上海“反右補課”中,傅雷被上海市作協劃為戴帽“右派分子”。上海市中共領導柯慶施執意要劃傅雷為右派,時任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周而複則認為傅雷屬於“可劃可不劃”的範圍,恰逢周揚赴上海聽取意見,柯慶施同意了周而複、周揚的意見,事後上海市中共委員會派柯靈通知傅雷該消息。但正當傅雷做了檢討,準備放下包袱時,陰謀家柯慶施卻變卦拍板把傅雷定為“右派”。
1958年,傅雷之子傅聰留學波蘭,《傅雷家書》出自這一時期傅雷與其子的書信來往中。1966年8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紅衛兵抄家,受到連續四天三夜批鬥,罰跪、戴高帽等各種形式的淩辱,被搜出所謂“反黨罪證”(一麵小鏡子和一張褪色的蔣介石舊畫報)。
(4)服毒自殺:
1966年9月3日上午,女傭周菊娣發現傅雷夫婦已在江蘇路284路5號住所“疾風迅雨樓”雙雙自殺身亡,傅雷係吞服巨量毒藥,在躺椅上自殺,享年58歲,夫人朱梅馥係在窗框上自縊而亡。傅雷夫婦死後,骨灰原被安葬於永安公墓,後歸並到萬國公墓,之後由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的破壞後遺失。幸有一工人原為傅雷作品的愛好者,故私藏其骨灰盒,幸免遭毀。
(5)平反昭雪:
1979年4月,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辦傅雷朱梅馥追悼會,柯靈致悼詞,宣布1958年劃為右派分子是錯誤的,應予改正;文革中所受誣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徹底恢複政治名譽。骨灰移葬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2、傅聰:
傅聰,1934年生於上海,8歲半開始學習鋼琴,9歲師從意大利鋼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3月獲“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1959年起為了藝術背井離鄉,轟動一時,此後浪跡五大洲,隻身馳騁於國際音樂舞台,獲得“鋼琴詩人”之美名。
(1)初戀:
幸運與痛苦常常是一對形影相隨的孿生子。20歲的傅聰,是令人羨慕以至嫉妒不已的幸運兒。連音樂學院的大門都未曾進去過的他,硬是憑著自聘導師指點,靠著汗濕琴凳苦苦練習拚出來的;何況,在1954年出國留學如同稀有元素,隻有尖子中的尖子才有這樣的希望。他,居然被文化部選中,派往波蘭深造。 當時,他正處初戀之中。
離別,給他帶來無窮無盡的思念。他回首往事時,曾用這樣一句話,表達自己對於初戀的感情:“隻有初戀,才是真正的愛情!”青梅竹馬,那種純真的愛,永遠給他留下“美麗的回憶”。傅雷知道兒子在波蘭刻苦練琴之餘,陷入了感情的痛苦之中。確實,知子莫若父。而傅雷正是以自己在愛情上的深刻教訓,為兒子指點迷津。傅雷如此告誡兒子:“熱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奈何不能持久。”“世界上很少如火如荼的情人能成為美滿的、白頭偕老的夫婦的。”
不久,命運的旋律急轉直下,父子倆同遭厄運,無暇再討論戀愛觀問題了。傅雷,蒙受曆史的誤會,被錯劃為“右派”;傅聰,因女友的信,從波蘭出走英國,與家中斷絕音信。有國難回。傅聰隻好從此僑居英國倫敦,以琴藝謀生。“雲山萬重隔,音信千裏絕。”失去了祖國,失去了家書,失去了戀人,傅聰陷入深深的孤寂之中。幸虧,由於周恩來總理和外交部長陳毅的關懷,讓傅雷繼續與傅聰保持通信。傅聰從家書中得到慰藉,略解相思相憶之渴。
(2)美國音樂名門:
以世界作為舞台,傅聰“跑碼頭”,在一個又一個國家登台獻藝。他結識了許多著名音樂家,並常同台演出。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的琴聲,使傅聰傾倒。他的坦率、幽默和高深的音樂修養,使他們結下忘年交。
同時,傅聰也跟這位著名的小提琴家的家庭,有了不尋常的關係。他,愛上了梅紐因前妻諾拉的女兒彌拉。在來到倫敦1年零8個月時,傅聰在家書中向父母透露了喜訊,頓時使傅雷夫婦說不出的歡喜和興奮。傅雷,這位充滿父愛、對兒子關懷備至的翻譯家,放下手頭的筆耕,給傅聰寫去長信,告訴他應當如何選擇終身伴侶: “深思熟慮,然後決定,切勿單憑一時衝動”;“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
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對方把你作為她整個的世界固然很危險,但也很寶貴”三個多月後,26歲的傅聰和21歲的彌拉舉行婚禮。
小兩口最初的共同生活是甜蜜的。彌拉是一位閱世不深、單純天真的姑娘,就是脾氣有點急躁。傅聰辛勤地練琴,忙於演出,往往使她感到孤獨。 婚後三年多,彌拉有喜了。孩子尚未出世,傅雷便已給孩子取好名字——生男孩叫淩霄,生女孩叫淩雲。淩霄是一朵豔麗的黃花,傅雷非常喜愛。傅雷夫人則忙著給未來的小孫子(小孫女)織毛線衣。一個中西混血兒出世了。小家夥給小家庭帶來了歡樂。
傅雷夫婦盼望著有朝一日與未曾謀麵的兒媳婦、小孫子骨肉團聚。他們常常夢見彌拉、淩霄忽然出現在上海江蘇路家中。 “文革”撕碎了一切夢。1966年9月3日淩晨,傅雷夫婦戴著沉重的精神鐐銬,自殺離開了這個世界,團聚之夢化為泡影。兩個多月後,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裏得知噩耗,天旋地轉,熱淚縱橫。
(3)婚姻生活:
十多年後,傅聰和彌拉的家庭破裂了。用傅聰的話來說,緣由是“終因東、西方人秉性差異太大”。傅聰在極度的苦悶之中,有過一次草率婚姻。他選擇了一位東方女性——南朝鮮駐摩洛哥大使的女兒。傅聰的第二次婚姻很不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們結婚3個月便無法共同生活了……3個月,短暫的婚姻。” 倉促的結合,導致迅速的離異。 他,又成了形單影隻的獨行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而行。
終於,一位中國女性的琴聲,引起他心中的共鳴。 她,卓一龍,一位出生在“琴島”——廈門鼓浪嶼的女鋼琴家。她是一位從小便在琴聲中長大的女性。她的父親是當地富商,曾任亞細亞石油公司經理代理人。母親叫周默士。後來她隨父母去香港,仍不斷練琴。她終於獲得了獎學金,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和巴黎音樂學院深造。
琴為媒,同為鋼琴家,同為炎黃子孫,傅聰和卓一龍相愛了。他們開始了共同的生活。1974年,她和傅聰有了第二個兒子。傅聰無法再請父親為兒子取名,就用當年父親“備用”的另一個名字——淩雲,作為第二個兒子的大名。
傅聰四口之家,生活在倫敦。1979年,在祖國掙脫“文革”噩夢之後,傅聰回到了上海,出席了上海文聯、上海作家協會為傅雷夫婦舉行的追悼會。1982年,傅聰帶著夫人卓一龍、次子淩雲從英國來到北京。歲月飛逝。如今,傅聰年近花甲,和卓一龍一起住在倫敦一幢三層小樓裏。他在彈琴之餘,喜歡看網球。他為兩個兒子的成長感到欣喜。遺憾的是,在琴聲中長大的兩個兒子,沒有一個繼承他的衣缽。
擴展資料:
1、《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父親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傅雷家書》這本書中無處不體現的濃濃的父愛,或許每個父親對自己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是,傅雷在疼愛孩子的同時,也不忘對他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曆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麵的教育。
2、《傅雷家書》經典片段:
(1)傅雷的愛子情深: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 每天清早六七點鍾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麽。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從上麵語句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傅雷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家長都是這樣,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後不至於露宿街頭。然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簷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
(2)傅雷對兒子的鼓勵: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嗬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登峰頂。”
這是傅雷老師,聽過兒子傅聰的錄音後,對兒子所講評的。這裏麵包括了,傅老師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讚賞。並且在後麵提到了對兒子的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肯定,讓其有努力拚搏的決心,以及會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麵,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給孩子指明了前進的路線,發展的方向。而我們當子女的,也應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經驗,取長補短發展自己的新道路。
(3)傅雷的囑咐: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隻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誌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閱曆方麵,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後,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誌——實踐的意誌。”
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兒子麵臨社會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希望。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比自己“更上一層樓”。
(4)母親的關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當然那是要靠你堅強的信心,克製一切的煩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對於你的感情問題,我向來不摻加任何意見,覺得你各方麵都在進步,你是聰明人,自會覺悟的。我既是你媽媽,我們是休戚相關的骨肉,不得不要嘮叨幾句,加以規勸。”
還是母親的心細,父親在兒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親在最細微的地方——兒子的感情問題著手,給兒子一明確的道路方向。告訴他如何處理自己的感情與事業的問題,讓兒子明白著重點是哪裏。
(5)傅雷愛子心切: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隻是不敢向你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紮克說得好:有些罪過隻能補贖,不能洗刷!”
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苟,“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哪裏有父親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傅雷老師隻是想“嚴父之下出才子”罷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 傅雷家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 傅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 傅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